为什么看上去很安全的票据业务也会出问题?

日期:2017-06-26 来源:陈宇

?????? 新浪微财富接入了深圳一家做票据业务的P2P,结果这家P2P出现了问题,许多人跑到新浪去闹事,要求新浪兜底解决,最终新浪联合第三方全额兜底,给事情划了个句号,关于这个事情,我挺早就想写一篇文章,但是想来想去还是等事情解决了再写会比较好。

先谈一个票据以外的问题,就是这种通道模式的P2P的未来在哪里,我很早在全球创新论坛上有一篇演讲稿讲了P2P的四种模式,这个通道模式其实就是第四种,自己没有资产,也无能力建立资产,然后就联合大量的资产生产方来提供资产,他作为通道帮助这些资产更好的在线销售,通道模式的本质其实是非标资产的证券化的过程。

如果能真的实现真正的证券化的话,其实是挺好的一个事情,但是难就难在中国是很难实现所谓真正的证券化的。所谓证券化,一般都是接受金融资产风险的自我定价的,也就是说出了问题以后,是投资人自己承担的,但是在中国这个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中国只是一个债权的信贷化流转,无论经过多少橱窗,看过多少风景,流转多少人之后,回到最后,风险点还是集中在源头,风险无法转移,也谈不上分散,一旦源头出现问题之后,每个流转都可以层层追索自己的上游,最终问题不断递延到下一个接盘方。

深圳中汇盈出现问题,被立案之后,问题就集中到了渠道方来了,这种渠道模式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一方面要引入大量的资产来销售,另外一方面又要为这个资产进行金融风险审核,如果无法有效审核就要承担风险违约的责任,就使得这种通道模式很容易陷入赚了白菜的钱,却担了白粉的心的境地,单独从风险和收益看是极为不划算的。

但是现在这个所谓的通道模式却是目前市场上的主流模式,为何会如此呢?我自己想来,一方面是因为大量的资产方重新构建一个互联网销售方的实际意义不大,没有一定的规模情况下,互联网的成本是极高的。第二个方面现实的原因是,互联网的玩法和逻辑跟传统线下的玩法逻辑截然不同,所以,传统金融公司构建的互联网渠道,在流量不断集中的互联网上,也很难做的好,所以干脆外包给成熟的互联网公司进行流量获得。

无意评判这种通道模式的是非对错,只是感觉最终要走出一片天地的互联网渠道公司,最合适的道路就是不断的扩大资本和规模,对冲系统性风险。单纯精耕细作,在互联网上貌似是不可行的,很难做的好,但是规模其实是双刃剑,容易壮大自己的同时,也容易让自己逼入死局,且看且珍惜吧。

至于如何评价新浪微财富这次联合第三方兜底的行为,总的来说,我感觉通道方所谓的刚性兑付,其实目前可能暂时是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虽然这种行为是一种伤害未来的行为,但是在现阶段的情况下,你又不得不承认刚性兑付又真无法打掉,因为一打掉意味着投资人会流失,没人愿意在不兜底的平台上进行投资,这个是业务发展问题,行业内是无法形成有效统一意见,虽然看上去开这个会,那个会,但是有现实意义么?各自情况都不一样,行业标准,很难成为通用标准,自律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他律为前提。

另外,我也还是觉得在中国没必要妖魔化P2P跑路的事情,压根没必要,回头去看看美国的金融史,信贷危机的美国倒闭近千家银行,次贷危机倒闭四五百家,银行都会跑路,更何况P2P机构?有那么恐怖么。

我觉得所谓的新常态的概念就是要告诉大家,社会进入不一样的发展阶段了,下一个阶段,金融格局来看,违约会成为常态,大家要学会适应这样的常态,不断提高认知水平,形成资产配置能力,别动不动就被忽悠投资了全部身家性命,没人逼着你让你投资,很多人说中国投资渠道狭窄,老百姓没办法,其实我是不认同这个观点的,我们看看,美国人大部分人都是把金钱花费在消费上,寅吃卯粮很正常,典型高消费高负债的国家,为什么会如此呢?我们恰恰相反,有点钱都想着省下来,去投资,今年买一个包,明年就可以买两个包了,以前我们有极大的无风险套利空间,或许这个逻辑还行,但是现在跑路违约成为常态之后,你就会发现,钱,这东西,你省吃俭用到最后,全给人家跑路去了,何必呢?既然如此,干什么不给家人多买点东西,给自己多买点东西,好歹总是开心了,总比被骗要好,生不带来,死不带走,趁能花钱的时候,多花钱吧。我最烦每天在讲投资收益的事情,投资本身永远不会出现暴富的可能,尤其是屌丝群体,本来钱没多少,你理财理来理去,多不了多少钱。反倒容易被骗,不如努力工作,加强学习,或许赚得更多。

所以大量P2P跑路从某个意义上看,其实是反应了我国金融改革自由化的一个进程,促使社会更好的进行金融风险定价和自我违约,在这样的格局里,我们期待平台能兜底,但是也要做好平台兜底兜不了的准备,而不是动辄指责这个,指责那个,都没意义。

就事论事谈下票据业务为什么会出现问题,谈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了解票据是什么。因为我个人不太喜欢太专业的用词,我就简单的解释下,专业人士就别来较真了,必然有不严谨的地方,但是基础常识是不会错的。

简单来说常用票据分两种,第一种银行承兑汇票,第二种商业承兑汇票。前者就是企业缺钱,跑银行开张票,然后,无论是谁只要拿了这张票,就可以跑银行去拿钱,银行必须无理由的给你钱。后者就是一般的商业公司自己开了一张票,任何人拿到这张票,都可以跑这家公司去要钱,这家公司必须无条件给钱。就是这么简单的东西。看了这个解释,我们就应该知道,所谓票据业务的安全性,指的是第一种票,而不是第二种票。商业承兑汇票这东西吧,其实就是企业自身的信用,取决你信不信而已。而银行承兑汇票,则是银行信用,按照目前我们民众对银行的理解,基本认为风险度是较小的,虽然我认为事实并非如此,小银行破产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但是我们姑且建立在银行的信用是没有问题的基础上,那么是不是意味着一定没有风险了?很多人都是这么理解的,所以我看到很多人都把问题纠结在票据的真假之上来解释为什么票据不安全,其实并非是如此的。这里的核心在于银行承兑汇票的流转是有严格的要求的,不符合这些要求的票据,其实也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风险,这里面就是所谓的流转过程中的操作环节问题,同样一张票,不同的操作流程结果是不同的。

讲到这里,我倒想起了一件心酸的事情。2004年,我第一次进入信贷科,操作了一笔业务,当时这笔业务是珠海一家钢铁厂开具给浙江一家很小的企业,金额大概是几十万吧,因为我当时自己本身也没多少经验,然后带了一个实习生,自己都不太懂,所以也不太可能把人教得多少好,结果,有一次在票据贴现的业务中,他把印鉴章给盖错了(其实盖章这种事情,是不能我们客户经理来盖的,但是因为这家企业当时也刚起步,办事员也不懂,就让我们帮着给做了),结果使得这张票作废,需要原先这个钢铁厂开具说明才能有效使用,我怕领导责骂,就找我当时的信贷科长借了钱,连夜飞到珠海,第二天一早跑到钢铁厂去想办法换票,在人家钢铁厂门口苦等半天,好不容易找到了财务室的负责人,想尽办法求情,哀求人家能不能给我解决下这个问题,一个人苦兮兮的在人家办公室门口,从早上待到人家快下班,一天没吃东西,后来,财务室一个女领导估计看我可怜,第二天,安排让人开车带着我,从珠海到了番禺招商银行,重新开设了一张票据交给我,我宝贝一样怀揣着带回了杭州。算是妥当解决了这个问题,大概几天后,我们行里一把手不知道哪里听说了这个事情,就叫我去谈话,问我怎么回事这个事情。我大概说了以后,领导就问我说,你觉得是谁的责任?企业的责任还是我们的责任?我说,不是企业的责任,也不是行里的,是我的责任,是我业务不熟悉,盖错了印鉴章,领导说,你是我们员工,你的责任就是我们行里的责任,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就要承担,然后让我把飞机票去拿来报销。我说,我不好意思让行里给我贴钱,我自己的责任,我自己承担。领导就教育我说,我们国际业务部,都是做大事情的人,这么点钱都要让你员工来省,我们还做什么大事情!你以后工作努力,就是最好的责任承担。

    A+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